yp电子

“土特产”如何挑起县域经济大梁——怀宁蓝莓带来的启示

作者:发布时间:2025-09-17文章来源:江苏yp电子

过去的怀宁,满山都是巴茅草、老矮树,这颗蓝紫色的小浆果在当地人眼中还是连名字都叫不上的“洋玩意儿”;如今的怀宁,不仅成为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更凭借85亿元的年产值,让蓝莓产业成为挑起县域经济的大梁,成功将“怀宁蓝莓”打造成响彻长三角的“土特产”闪亮名片。


1998年前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胡勇在安庆市怀宁县种下了第一株蓝莓幼苗,彼时这颗蓝紫色的小浆果,在当地人眼中还是连名字都叫不上的“洋玩意儿”,谁也未曾预见,这颗看似不起眼的小小果实,竟能多年后成为改写县域经济版图的“蓝色密码”。

27年后的今天,当晨雾漫过怀宁万亩蓝莓园,三桥镇金闸村62岁的农户程希平正提着竹篮穿梭在果树间,在江浙工地漂泊十余年的他在家门口找到了“金饭碗”。“以前种水稻,一亩地忙活一年也就赚千把块,现在采蓝莓,旺季一个月就能挣三四千!”他笑着擦去额头的汗,抬手摘下一颗放进嘴里,“没想到这洋水果成了咱的‘当家果’!”

过去的怀宁,满山都是巴茅草、老矮树,自蓝莓在怀宁落地生根后,县委、县政府锚定“特色产业兴县”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精准发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作用,从政策扶持、技术攻关到产业链延伸,二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深耕,让这颗小小的蓝莓逐渐长成参天产业。

如今的怀宁,不仅成为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更凭借85亿元的年产值,让蓝莓产业成为挑起县域经济的大梁,成功将“怀宁蓝莓”打造成响彻长三角的“土特产”闪亮名片。

“从后往前走”

其实,蓝莓并不是胡勇最先看好的农产品。当时还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绿色食品加工研究所的他,想选择一些具备市场潜力的农产品,发展食品深加工,他还特意从日本带回来一些连同蓝莓在内的油橄榄、无籽石榴、车厘子等六七个小众作物,以用作发展食品深加工的备选。

在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条中,原料供给是决定产业能否落地的根基——没有稳定、优质的种植端作为支撑,再先进的加工技术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出于对产业链完整性的考量,胡勇团队意识到,要激活深加工的潜力,种植端先得实现从“零”到“有”。胡勇后来再提到这件事时说:“当时国内蓝莓种植几乎一片空白,从省长到农户,没有一个人认识蓝莓,更没人知道它能不能在中国长好。”

“安徽既有北方气候的干爽与温差,又融合了南方气候的温润属性”,于是胡勇便带着团队一起,开始在安徽全省布点试验,从北到南,每个地方都种了一小片,观察蓝莓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令人惊喜的是,一年后,在怀宁紧挨高河镇往南的地块,所有地栽的蓝莓,即便在没有精心管护的情况下,也全都成活了。

于是2004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在黄墩镇林场租赁了28亩山地,建成了安徽省第一个蓝莓栽培试验示范园,园里种的兔眼蓝莓也顺利达到丰产。基于这个不错的成果,2006年安徽蓝莓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又投建了204亩蓝莓试验示范园,这就意味着,安徽省蓝莓产业化栽培的征程由此正式开启。一直到2011年,怀宁县及周边县市的蓝莓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6000亩。

当蓝莓种植有了一定基础后,怀宁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方考察和深入分析研判,决定将精深加工作为怀宁蓝莓产业的发展切口,构建起完整的蓝莓产业技术体系才能让蓝莓产业走得更远。“在当前主流水果品类中,能在综合价值上超越蓝莓的并不多。除鲜食外,蓝莓还能延伸至果汁、果酒、保健营养品、化妆品等多个高附加值领域,其产业链具有很强的延展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果蔬加工制造与营养健康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研究员毕金峰说。

在健康消费升级驱动下,大众消费愈发向健康化、品质化倾斜,而蓝莓所具备的营养优势与产业可塑性,使其与这一趋势形成天然契合。于是,基于对市场需求的考量,2016年,怀宁县正式将蓝莓产业确立为农业特色主导产业,聘请南京农业大学编制《安徽省怀宁县蓝莓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明确提出:“计划到2025年,蓝莓特色产业要实现‘双十双百’目标,即种植面积达10万亩,深加工能力达10万吨;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产值100亿元。”

政府“搭台” 企业“成角”

在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理事长、吉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吴林看来,怀宁蓝莓产业二十多年来之所以能够平稳、快速发展,有一个重要经验是规模化经营。

在蓝莓产业起步之初,为了规避国内农产品生产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分散经营、一哄而起又一拍而散的问题,充分考虑到蓝莓种植业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以及技术密集、劳动密集、投资回报周期长的产业特点,怀宁制定了支持发展的原则:建园规模要求采摘园不得小于50亩、生产园不得小于100亩。

“规模化发展,就决定了企业是核心运作主体,”怀宁县蓝莓产业协会秘书长刘心才介绍,“蓝莓产业投入比较大,普通农户既没有这么大的投资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也弱,又与市场脱节,难以保证规范化的产品输出。所以需要企业整合生产、加工、流通等要素,贯通供需两端,才能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注入持续动能——既破解小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适配难题,更通过技术与模式创新,推动蓝莓产业从单一生产向全链条增值。”

“公司种植面积最大时曾达到500多亩。”在黄墩镇栗山村,我们见到了怀宁栗山久越蓝莓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蔡节妹。这家早早扎根怀宁的企业,已经从事蓝莓种植18年之久。“当时虽然面积大,但是地块分散,不仅配套设施难以统筹,日常管护也需要大量人手。”蔡节妹向记者解释缩减规模的原因,后来主动把面积调整到现在的200亩,一方面是夫妻俩能更精准地把控蓝莓品质,另一方面基地集中连片,可以在基地开展蓝莓采摘、研学等体验项目,不仅多了份收入,还能让自家蓝莓的口碑在游客里慢慢传开,比单纯卖鲜果的路子更宽。

企业规模化的运营形态,恰好为政府的监管调控、行业协会的协调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护航蓝莓产业稳健发展,2016年4月,怀宁县委、县政府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办事机构——怀宁县蓝莓产业发展办公室,也就是后来的怀宁县蓝莓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来专门跟进和指导全县蓝莓产业的发展。“依托公益性和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蓝莓中心与蓝莓种植大户及产业链企业深度对接,只要种植户或企业在生产、加工、销售中遇到难题,我们都会第一时间介入协调、帮助解决。”怀宁县蓝莓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曹良元介绍。

“做好‘土特产’文章,政府不能‘缺位’,更不能‘越位’,关键是搭好台、服好务。”曹良元说。蓝莓中心的这些精准服务,正是政府力量统筹产业发展的实践触角,有效打通了产业发展中的堵点、断点,将分散的市场主体、碎片化的产业资源串联起来,使怀宁蓝莓产业从“自发式生长”转向“系统性培育”,实现规模、质量与附加值的持续提升。

在怀宁,多数的农林类种植养殖项目,通常不列为政府考核的市场化招商项目,但是蓝莓产业是个例外。曹良元介绍,“从2017年开始,我们通过招商项目引进企业,持续开展市场主体培育工作,通过系统化培育为蓝莓产业发展夯实经营基础。”

目前,怀宁已培育国家级蓝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集聚规模化种植企业198家,以及10家精深加工企业,其中千亩以上种植企业7家、500亩以上企业15家、300亩以上企业60家、100亩以上企业140家。

以品质赢来市场

提到怀宁蓝莓,没人能绕开黄墩镇——这个被称之为“安徽蓝莓第一镇”的地方,不仅是怀宁蓝莓种植的起点,历经多年发展,黄墩镇的蓝莓种植总面积已经高达1.85万亩,并已培育出49家蓝莓种植经营主体,在怀宁县内远超其他乡镇。

黄墩镇的土壤90%以上是红壤、黄棕壤,黏性极强,遇水成泥巴,失水则结成板块,极不利于农耕,被当地人嫌弃称为“黄泥巴墩”,甚至当地还有俗语“看牛挖草根,养女不嫁黄泥巴墩”。但令人意外的是,蓝莓天生嗜酸,这片pH值在4.5~5.8的酸性土壤,却恰恰对上了蓝莓的“口味”,加上怀宁北纬30度附近雨水充足、光照适宜的天然条件,使这里的蓝莓长得格外好。

若说自然禀赋是品质的基础,那优良品种便是品质的核心。“蓝莓口感好坏,七成在品种。”皖西南综合试验站站长徐支青介绍,为了培育更优质的品种,怀宁依托与安徽农业大学共建的皖西南综合试验站,建立蓝莓种质资源苗圃和数据库,从60余个蓝莓品种中精心筛选出“F6”“L25”“优瑞卡”“薄雾”“莱格西”等10余个优质早中熟品种,还成功选育出“怀莓1号”“怀莓2号”等本土适配品种,让蓝莓更贴合怀宁的自然环境,品质更稳定。同时,怀宁还引进种植3万亩高抗逆性且富含15种花色苷的“蓝美1号”,毕金峰介绍,这种鲜食加工两用型品种,亩均产量较普通品种高2到3倍,提取花青素的纯度更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高品质蓝莓提供了坚实的品种支撑。

为了持续供应市场,怀宁注重通过品种搭配实现错峰上市。早期推广的“优瑞卡”“奥尼尔”等早熟品种,能较周边地区提前一个月上市,抢占初夏市场;“薄雾”“莱格西”等早中熟品种则紧随其后,兔眼系列中晚熟品种,延续鲜果供应周期,既避免了集中上市导致的价格波动,也让消费者在更长时间里能吃到新鲜的怀宁蓝莓。

但即便如此,受自然气候与生长周期限制,地栽蓝莓的鲜果供应期仍有局限,为进一步突破时间限制、延长优质鲜果上市窗口,怀宁又探索出基质栽培这一创新模式,公岭镇公岭社区幸福海岸蓝莓基地的温室大棚,便是这一模式的生动实践。

“这种‘基质避雨栽培’模式,每年有8个月成果期,亩产可达2500斤。”基地负责人刘观天介绍,在蓝莓智慧大棚里,用椰糠、泥炭、珍珠岩等混合介质替代土壤,搭配智能滴灌与温湿度控制系统,不仅将挂果时间从传统地栽的3年缩至1年,实现当年栽培当年挂果,更让果实颗粒更大、口感更脆、甜度更高,亩均产量提高2~3倍。

更重要的是,大棚基质栽培能够灵活更换品种,“传统地栽蓝莓投资回本时间一般是5~7年,周期比较长,大棚蓝莓通过提前育苗,第二年即可获得收益,亩产能达到2000斤到4000斤,等到5~8年植株生命力下降,便可换成当时最流行的品种,避免品种落后被市场淘汰的风险。”波波果业负责人刘金龙介绍。借助5G智慧大棚,怀宁还能精准控制蓝莓成长与成熟时间,让蓝莓在春节消费旺季上市,此时价格可达正常上市鲜果的2~3倍。

奔向精深加工的蓝海

在怀宁,浙江蓝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深加工车间可以说是“蓝莓变黄金”的典型样本。

作为从浙江招商引资而来的全产业链企业,蓝美股份在这里建成了全国少有的蓝莓花色苷提取生产线,企业负责人许俊拿起一罐紫黑色的粉末介绍:“这就是从蓝莓果皮中提取的花色苷,2到3吨鲜果才能提炼出1公斤,纯度超过40%,达到药用级标准,还被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准为新食品原料。”

车间里,零下18摄氏度的冷库中整齐码放着冷冻蓝莓,经3分钟微波快速解冻、清洗榨汁后,果皮被送入连续提取设备,通过水提、分离纯化、喷雾干燥等核心工艺,最终变成高纯度花色苷。“现在古井贡酒旗下的健康产业,就用我们的花色苷做酵素原料;剩下的果渣也不浪费,做成膳食纤维粉加到烘焙食品里,膳食纤维含量超75%,还能当宠物饲料,真正‘吃干榨净’。”许俊说,这条生产线年产8吨花色苷,让蓝莓的商品价值翻了数十倍。

如果说蓝美股份主攻“高精尖”提取,那么安徽独秀山蓝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则在“多元化”产品上做足了文章。“我们2012年就开始做蓝莓酒,算是全国较早涉足蓝莓深加工的企业。”公司生产负责人汪百根站在低温烘干车间里介绍,车间里的蓝莓鲜果正以50摄氏度的温度缓慢烘干。

“别人用70摄氏度烘干8小时,我们用50摄氏度烘24小时,虽然耗电多一点,但花青素保留率能达到75%,口感也更纯正。”依托这套“慢工出细活”的工艺,独秀山公司开发出5大系列产品,零添加的蓝莓原浆因保留鲜果风味,100毫升售价近10元仍供不应求;蓝莓果干、蜂蜜、醋饮等,覆盖了从日常饮品到休闲食品的多个场景。“以前农户担心鲜果卖不掉,现在哪怕是小果、尾果,我们都按9块钱一斤收来做加工,农户根本不愁销路。”汪百根说。

怀宁蓝莓深加工能快速崛起,背后是政府搭建的产业链支撑。在黄墩镇、三桥镇等蓝莓主产区,怀宁县投资10余亿元建成了蓝莓产业园、绿色食品产业园,集冷链、仓储、分拣、深加工于一体,2万平方米的冷链集配中心日处理鲜果40余吨,为深加工企业解决了原料储存难题。同时,县里成立绿色食品产业链专班,引进王老吉等10余个深加工项目,总投资超30亿元,推动全县蓝莓深加工年处理能力达到8万吨。

从优向精再出发

作为长三角最大的县级蓝莓种植区,怀宁蓝莓已坐拥9.5万亩种植面积,85亿元综合产值,然而在“从有到优”的进阶阶段,规模拓展的瓶颈与深加工的现实困境,正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的考题。

从规模维度看,怀宁本土土地资源已逼近饱和,让怀宁蓝莓的扩张触到“天花板”。据怀宁县政府相关汇报,全县适宜种植蓝莓的山场和缓坡岗地约10.5万亩,目前已开发9.5万亩。

为突破这一桎梏,曹良元透露,怀宁已主动启动“走出去”战略:积极与宿松、潜山等周边县市洽谈合作,探索“怀宁技术+外县土地”的协同模式——由怀宁提供优质种苗、成熟种植技术及管理经验,合作县区提供土地资源,双方按约定比例共享产业收益。更长远的规划里,安庆市拟在全市布局30万亩蓝莓,怀宁作为核心区,将承担技术输出与标准制定的角色,推动区域蓝莓产业协同发展。

但在吴林看来,蓝莓更需警惕“重规模、轻品质”的风险。“每每看到阳光玫瑰降价的新闻,我都很惋惜,蓝莓绝不能走这条老路。”他直言,当前产业最大的问题不是扩张种植面积,而是充分挖掘深加工产品的市场潜力,“从全世界来看,蓝莓已被广泛用于近3万种食品、饮料中,可我们国内的蓝莓深加工产品也就几百种,差距还很大,市场空间其实非常广阔。”

现实情况是,尽管全县已集聚10家精深加工企业,开发出药用级花色苷、蓝莓露酒、NFC果汁等40余种产品,但实际运转却“有力难使”。汪百根点出核心症结:“目前精深加工企业产能跟不上,根本原因是鲜食市场‘不饱和’,大概60%到70%的蓝莓都直接通过鲜食渠道卖出。毕竟鲜食利润高、回款快,一斤优质鲜果能卖20~30元,而做精深加工的原料价格要10元/斤,资金周转和利润空间完全不同。”

这直接导致企业更愿意把品相好的果实送往长三角商超,留给加工的多是直径不足1公分的小果、尾果、残次果;即便如蓝美股份这般龙头企业,虽建成年产8吨药用级花色苷的生产线,也因原料供应不稳定,产能仅发挥六成;独秀山蓝莓公司与酒企合作的蓝莓露酒虽实现年销过亿,但更多中小加工企业仍深陷“无好料、无溢价”的困境。

“必须让‘鲜果+加工’两条腿走路,以‘有形的手’为引导,同时充分发挥‘无形的手’的市场配置功能。”怀宁县政府分管县长何承海在产业部署工作中多次强调,当前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降低精深加工成本,同时明确未来两大核心方向:“一是把品牌做起来,我们现有的品牌影响力还不够;二是引导企业在标准上下功夫,从分拣、产检到包装,都要建立规范体系。”

毕金峰则进一步建议,怀宁应聚焦高端加工市场,对标长三角目标消费群体,按精品化方向精准发力:“蓝莓是小众产品,不能走大众产品的低价路线。未来的竞争,不是比谁种植面积大,而是比谁的蓝莓更甜、更脆,谁的加工品更有记忆点。”

如今,怀宁蓝莓的下一段旅程,早已不是“从无到有”的拓荒,而是“从优到精”的深耕——在规模扩张与品质坚守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在鲜食市场与深加工领域实现高效协同,更在品牌建设与标准制定上持续发力,让这颗源自乡土的“蓝色珍珠”,真正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高端市场扎下深根。

来源:农民日报(//szb.farmer.com.cn/nmrb/html/2025/20250916/20250916_8/nmrb_20250916_13111_8.html?4QV27L1SLLPD#7)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