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风吹过沪郊稻田,便隐隐传来收割机的轰鸣——“八月香节水抗旱粳稻”和“沪早粳193”“松早香1号”等“国庆稻”主力品种率先进入收获期,追求新鲜美味大米的上海市民,中秋国庆双节将如期端起晶莹剔透又香又软又糯的上海大米饭。
如果说“国庆稻”是为了弥补上海市场上新鲜好米的年度缺口,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沪软1212”“太安1号”“沪香软450”等中晚粳稻品种,则满足了上海市民对高品质本地大米的追求,而以“申优28”为代表的杂交粳稻品种,则是继节水抗旱稻服务全国绿色生态稻米产业后,填补了优质“超级稻”的空白。
2018年,“沪软1212”获得首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披上了此次10个获得金奖的粳稻品种中唯一一个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优质品种的光环;2019年,“松香粳1018”和“旱优73”分获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粳稻和籼稻金奖。
“20年前,上海市民餐桌上65%都是东北大米,如今这个数据反转,餐桌上65%是来自南方的软米,如果不是采取‘两次对标’战略,上海大米出圈是不太可能的。”上海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所长曹黎明感慨。
记者通过曹黎明了解到,“两次对标”,对标的是东北大米和日本越光大米,内在驱动力是一致的,那就是满足上海市民对大米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的高要求,引领消费,助力国家稻米产业链的提质增效。
米质比产量、抗性等性状更加复杂,涉及直链淀粉结构、各种成分的平衡,以及诸多精密指标的内在关联,包括作物所稻米团队在内的上海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各团队非常明确,对标东北大米,首要的是培育符合上海市民需求的地产大米品质口感。
截至目前,“沪软1212”年推广面积已超50万亩,成为“崇明大米”“金山稻花湾”等上海区域大米品牌的主栽品种。
对标东北大米夯实了上海大米香软糯的品质,如何对标日本“越光米”这一国际优质米标杆?“客观来说有挑战性,日本的气候更适宜水稻种植。”曹黎明坦言,“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在这高温高湿的上海,种出更好吃的米。”
过去两年,“高温对稻米淀粉结构影响”的试验正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庄行综合试验站里展开。记者了解到,这场试验的目的,一是解析高温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机理,二是借助生物育种技术,精准改造耐高温相关基因及调控因子,并通过人工模拟极端高温环境进行验证,以此培育极端高温气候条件下高品质高产量的稻米新品种。
记者发现,除了追求耐极端高温优质稻米新品种,“上海大米”产业已经形成了水稻品种优质化、生产机械化、种植生态化、产品品牌化的发展路径,产业各环节经营主体自觉融入上海水稻从育种到餐桌的全链条中。也正是基于此,“上海大米”形成了分子设计育种、绿色栽培技术、加工保鲜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在这一格局下,“优糖稻”等功能性水稻加速推向市场,让上海市民感受到了“上海大米”的优质口感。
从对标东北大米到自我加压对标越光大米,从优质高产攻关到功能稻米开发,每当秋风起时,上海郊区的金色稻浪不仅是优质高产的美丽风景,更是端牢端好“中国饭碗”、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形象的上海答卷。
来源:农民日报(//szb.farmer.com.cn/nmrb/html/2025/20250919/20250919_3/nmrb_20250919_13114_3_1968797809143549983.html)